来源:通渭政法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20/12/9 12:37:53
创新社会治理 让百姓更放心
——通渭县全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纪实
今年以来,定西市通渭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把综治中心建设作为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推进场所建设为抓手,以规范工作制度为基础,以整合综治力量为保障,扎实开展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强化了矛盾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机制,织密织牢社会平安防控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
“邻里之间产生纠纷,不是干部忙找不到,就是空跑趟干部解决不了。”面对个别群众发牢骚,政府工作人员也表示很无奈,“有些群众的纠纷涉及多个部门,没有一个相互协调解决的平台,我们也是孤掌难鸣。”
如今,老百姓遇到事就去综治中心。在通渭县各乡镇、各村,不仅全部建成综治中心,而且健全了规章制度,搭好了商事平台,实现了群众说、干部干的转变,这是通渭县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之一。
为了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渭县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县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从主要职能、机构人员配置及运行机制、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统一和细化。县委分管领导先后5次召开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议、38次深入各乡镇开展督导检查,通过持续不间断传导压力,健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治理体系。
县综治中心自今年9月9日成立以来,依托县行政服务中心,创新工作机制,整合优化资源,重点打造“一办四中心”模式,即综治中心办公室、群众来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视频监控研判中心,新进驻公安、信访、法院、检察院4个部门,设立公安信访、道路交通事故调解、群众来访接待、诉调对接、检调对接等6个服务窗口。建成后的县级综治中心已进驻职能部门38个、服务窗口46个,形成了综治中心协调、信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的一体化运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各乡镇依托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一中心六室”模式,对群众的求助、投诉和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真正打造集“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重点人员联管、基层平安联创、五治融合联抓”于一体的指挥平台。
各村依托村便民服务站,按照“一中心四室”模式,及时排查化解扶贫领域等各类不稳定问题隐患和矛盾纠纷,受理、处理群众的求助、投诉,实施网格化管理,收集、了解社情民意,采集、录入、上报各类基础信息等。
目前,通渭县已建成高标准县级综治中心1个,乡镇综治中心18个、村(社区)综治中心337个,配齐了各乡镇综治中心主任和政法委员,并由村( 社区)党支部书记全部担任村级综治中心主任。同时,通渭县还通过集中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提升乡村两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水平。
通渭县努力把各级综治中心建设成为新形势下治安防控的指挥部、矛盾纠纷的集散器、便民利民的服务台。
近日,走进县级综治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律师李小娥正在为发生民间借贷纠纷的群众认真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在视频监控研判中心,县综治中心副主任魏彦彦和工作人员紧盯着县城各大路口和人流密集区域的监控视频,作出分析研判,并不时与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视频监控交流对接。
天然气公司窗口一大早便排起了长队,居民邢女士缴了201元的天然气费用。据工作人员张小禄说,平均每天要收缴80多笔天然气费用。
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这是综治中心秉持的原则。综治中心全面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运行机制,把原来分散的“零件”组合到一起,集中设置群众诉求服务窗口,开门接待群众来访,形成窗口集中接待、分析研判、分流交办、集中调处、跟踪督办、回访评价、考核奖惩等运行管理体系,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目的。
居民王建斌感慨地说:“自从有了综治中心,大伙办事方便多了,大事小情都能办,既能问事、办事,还能了事,这个做法真正想到百姓心里面去了。”
“综治中心成立以来,行政服务中心业务由原先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延伸到矛盾纠纷化解,各部门串联式办公,齐头并进推进工作,现在平均每天接待办事群众300至500人。”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张文辉说。
如今,有事找中心,成为群众的口头禅。一杯茶、一张凳子、一个满意答复,各级综治中心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机制上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由过去发号施令的“指挥员”转化为亲力亲为的“服务员”,真正把问题解决在最基层。
李店乡建立《党政班子成员轮流驻点工作制度》,要求班子成员每月轮流进驻综治中心驻点办公1天,对部分群众反映的问题面对面交流协商解决,协调解决邻里矛盾纠纷、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等。
碧玉镇注重从矛盾纠纷中发现和解决重点民生难题,今年4月份以来,碧玉镇共开展了2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3起,化解成功率达100%。
据统计,全县各级综治中心运行以来,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62起,化解148起,成功率为91.3%;办理各类信访案件16件,公共法律服务事项65件,各类社会民生事务问题289件。
碧玉镇南岔村刘勤喜与刘顺勤系兄弟关系,双方均未婚,村委会为他们办理了低保,低保金和农资综合补贴全部打到户主刘勤喜的账户上。弟弟刘顺勤患病需要治疗,但户主刘勤喜不给钱,导致兄弟俩经常发生争吵,于是刘顺勤便找到综治中心要求分户分地。
得知这一情况后,碧玉镇党委副书记丁小卡、南岔村党支部书记李勇和综治中心、信访办、司法所工作人员多次来到村民刘勤喜家里,上门协商解决,双方最终同意分户分地,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
小到家庭不和、邻里纠纷,大到土地确权、征地拆迁,许多群众诉求或矛盾纠纷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综治中心的建立,将原来独立的部门、场所、人员、资源进行整合,实行集中统一办公,集中接待群众,集中解决问题。
县级综治中心发挥协调抓总作用,统筹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力量,推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各乡镇整合综治、社保、信访、司法、民政、社保等办公场所、设备、资金等,工作人员实行驻点“巡诊”值班。各村依托村便民服务站,整合村(社区)调委会、治保会和村(社区)警务室、司法行政室工作人员和驻村干部、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入驻,并吸收乡贤、能人等加入,壮大了基层力量,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为了让干部“动”起来,把群众“带”起来,依托综治中心,通渭县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科学划分一级网格(乡镇)18个,二级网格(村、社区)339个,三级网格(社、小区)2490个,配备配强网格员,把便民服务、社会治理、维护稳定延伸到网格中的每家每户。
如今,为群众解决难事、急事、烦心事的综治中心犹如“神经末梢”般遍布通渭县18个乡镇,337个村(社区),形成了上下协调联动、合力解决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大综治格局,为全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