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要闻

定西创新社会治理举措筑牢平安建设基石

来源:定西政法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20/12/17 11:51:12
字号:A A    颜色:
 
 
定西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创新社会治理举措,不断夯基础、建机制、求突破、抓提升,平安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三次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荣誉、三次被评为“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地区”,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最高奖“长安杯”。
 
一、靠实责任 市域社会治理共治格局初步构建
 
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市、县区分别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8个专项小组,统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建立健全责任机制,领导小组对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以及综治单位的责任作出具体规定,系统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加强社会治理工作,全面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配齐配强市、县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治中心主任及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实现了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目标。通过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责任体系,保证了全市平安建设工作有力有序稳步推进。
 
二是完善社会治理架构。构建了市级统筹主导、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抓好落实的工作新格局。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社会治理力量,把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转变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过程,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认真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区协商民主议事作为加强社会治理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工作,推动解决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物业管理等治理难题。
 
三是落实平安建设责任制。出台了平安建设考核奖惩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168个单位纳入考核体系,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健全完善各级各部门平安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制度,推动企事业单位开展平安创建。安定、陇西、渭源、临洮等县区与重点工业企业签订了平安建设责任书,引导企业参与城乡社会治理、承担社会责任。2020年,市级财政投入2200多万元对平安建设工作优秀县区、优秀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平安建设考核良好以上单位兑现了平安奖。
 
二、创新模式 市域社会治理机制日趋完善
 
一是建立推行“综治中心+”模式。构建区块网格管理新架构和高效运行新机制,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推进治理力量向基层下沉,积极探索推行“综治中心+”模式,以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为区块,将各部门、各行业力量下沉基层,实行乡镇街道考核职能部门的新机制,倒逼行业部门履职尽责、服务基层。各级综治中心按照“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要求,完善制度机制,推动综治中心与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整合,实现规范化实体化运行,构建“一体化运作、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问题”的工作格局,打造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效平台。目前,市上成立正县级建制的综治中心,各县区成立正科级建制的综治中心,陇西县、渭源县、通渭县、临洮县、岷县综治中心已建成运行;全市综治中心主任和乡镇政法委员已全面配备到位,122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配备人员504人,1807个村综治中心配备人员4573人。
 
二是建立矛盾纠纷化解综合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命案综合防控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对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指导。同时,全市各级各部门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了法院、公安、信访、仲裁、司法等多部门、多行业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目前,全市组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2131个,其中乡镇(街道)调委会122个、村调委会1876个、社区调委会77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57个。临洮县建成环境保护调解委员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调解委员会、物业管理调解委员会、婚姻家庭调解委员会等8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陇西县加大调解队伍培训力度,建立和推行了调解员“随手调”机制。
 
三是优化推进社会治理举措。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把宪法及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今年,全市举办各类法治培训班35期、培训1.3万多人(次)。全面推进德治教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有效提高了城乡居民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安定区大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区社会风貌大为改善。漳县采取“防、调、惩”三项措施,探索出一条“法治+社会治理”敦促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新模式。夯实群众自治基础,持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助力形成社会新风尚。目前,创建全国民主法治先进县4个、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5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61个。同时,全面加强“智防”建设,各县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工作,依托综治E通管理平台,强化平安建设信息化支撑。
 
三、固本强基 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不断推动全市基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改进升级。以网格化管理为方向,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实战化服务为引领,全力提高基层基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初步形成城市乡村统筹、线上线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立体化信息化格局。一是技术防控网智能化。加紧推进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项目(“雪亮工程”)建设,市公安部门指挥中心接入视频监控点3891个,年底前将实现对现有视频监控资源的汇聚、共享、联网应用。二是治安巡逻网常态化。全市划分了19个巡逻区域,城镇派出所和农村派出所全部建立了巡逻队,配备巡逻民警、辅助巡逻人员。
 
三是风险预警网精准化。完善风险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机制,建立健全滚动排查、评估预警、动态管控、跟踪化解、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基本实现了动态预警、高效管控。四是公共安全网明晰化。依托“大情报平台”,实现对重点人员、重点区域、重点物品的动态管控、精准管控。
 
五是社会共治网多元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全市共发动治安积极分子9000余人,聘任治安户长7171人(中心户长1919人),行政村防控力量覆盖率100%。六是处突维稳网专业化。着力加强市县应急处突队伍,市上组建了100人的应急处突队伍,各县分别组建了50人的应急处突队伍。同时,在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方面,积极推进“多网合一”,推动基层执法力量、乡镇社区干部、党组织、社会组织、治安志愿者等力量加入网格,全市共划分四级网格10192个,配备网格员10266人,覆盖率达到100%。
(苟永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