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群众文化 建设法治乡村
——定西市法治文化建设百花齐放
“七五”普法以来,定西市司法局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着力点,丰富法治文化形式、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品质、创作法治文化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弘扬法治精神,推动全市法治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努力为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法治保障。
法治文化百花齐放 普惠百姓
2017年,定西市司法局制定了关于探索建立征集发布法治文化作品常态化、促进法治宣传教育精准化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全市各县(区)有重点地探索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渭源县重点探索了现代普法秦腔剧的创作编排工作;通渭县重点探索了通渭小曲的乡村巡演活动;岷县重点探索了岷县花儿在普法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安定区重点探索了陇中小曲这一新的普法载体。同时,在剪纸、书法、漫画、快板、微电影、微视频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形式中,也积极融入法治元素,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目前,全市法治文化建设呈现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景象。各县区编排了大量宣传法律法规和党的惠民政策的地方文艺作品,2018年以来,市县(区)司法局创排录制了《我和我的祖国》《依宪治国 国泰民安》等普法微视频8个,征集《老刘家的传家宝》等宪法主题微电影33个。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努力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法治阵地提质增效 氛围浓厚
定西市司法局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改造,把法治元素融入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综合运用各种形式,分批次先后在各县区城区、较大的乡镇、村(社区)和贫困村建成和改造一批多功能法治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建成法治一条街73条、法治文化广场16个、法治公园4个、法治长廊等实体法治阵地792个,建成贫困村法治文化广场869处,完善提升村级法律图书室1963个。2020年,安定区和临洮县分别筹资打造了江夏法治文化广场和岳麓山宪法主题公园,使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增进法治共识。
法治作品典型示范 引领新风
定西市司法局联合渭源县司法局和渭河源演艺公司,积极创排的两部现代普法秦腔剧《公民张三》和《三喜临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的有机融合和繁荣共生。《公民张三》是定西市打造法治文化“一地一品”工程的重要成果,目前已经在各县(区)开展巡演86场次,已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展演剧目。《三喜临门》塑造了新时代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的新形象,展现全市法治乡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该剧已完成巡演25场次。
法治宣传服务群众 助力脱贫
定西市司法局在全市深入组织开展法治扶贫“十大行动”,制定乡村治理和提升农村群众法治意识实施方案,通过开展精准脱贫大讲堂、“法律明白人”和“普法带头人”培训,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培养成“法治带头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大乡村治理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宪法进万家”等宪法主题宣传活动以及扫黑除恶、疫情防控防治宣传,深入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内法规,增强了基层干部法治为民意识,提升了群众尊法守法观念;全市积极打造普法新媒体平台,通过广泛组织群众参与微信公众号“红包竞猜”法律知识有奖竞答,组织“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有效激发群众学法热情,扩大群众参与面;有效运用村级普法微信群,打通法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全市开展“法律明白人”和“精准脱贫大讲堂”分别为188场(次)和546场(次),培训人数分别5176人(次)和5553人(次);开展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宣讲1645场(次),参加5207人(次)。征订、编印发放宪法、民法典、社区矫正法等各类学法读本、手册、挂图30余种24万余册(份),制作发放法治手提袋等普法实物10多万件,充分利用“12·4”国家宪法日和各种庙会、山会等时机向全市贫困户发放“普法爱心包”21万余个,有效深化了农村法治教育和基层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筑牢基石 振兴乡村
坚持用法治思维引领乡村治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规范乡村干部群众的行为,让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成为习惯和自觉。完善群众自治制度,基层司法所和村级法律顾问帮助和引导村民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积极推行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依法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依法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完成了对已命名的各级793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复核清理工作。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先进县”4个,“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6个,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6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