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玉璟 常煜
孙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从公诉席上的“硬核女将”到基层院的“领航者”,孙凯始终以“求极致”的匠心精神深耕细作,用“暖民心”的初心践行使命。
凭借着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孙凯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工作者”等1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4次、三等功8次。在她眼中,每一项荣誉都是人民群众的“信任票”,更是“司法为民”的承诺书。
针对乌拉特后旗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2024年,孙凯创新提出“驼背检察”理念——让检察服务如“骆驼”般深入草原戈壁,打通边疆法治“最后一公里”。她带队组建“驼背检察队”,背着检察卷宗、带着普法手册,深入苏木(乡镇)嘎查(村)开展巡回办案,累计行程超一万公里,成功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安全生产领域和食品药品安全领域等公益诉讼案,督促恢复草原植被20余亩,被称为“流动的正义驿站”。
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时,孙凯发现涉案少年因家庭离异缺乏管教,遂联合社工开展“一对一”帮教,多次走访其家庭促成亲子和解,并协调职业学校为其争取入学机会。如今,当年的少年已成为单位工作骨干,每逢节日都会给她发来问候短信。
从一起发生在民宿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孙凯发现民宿、电竞酒店存在监管盲区,多次联合公安、文旅等部门开展专项调研,推动出台《乌拉特后旗民宿联合治理实施办法》,建立“强制报告+入职查询+突击检查”机制,对全旗民宿进行拉网式排查,督促整改安全隐患6处。她常说:“边疆治理不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检察工作只有融入基层治理大局,才能真正彰显价值。”她带领团队深入校园、企业、社区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安全生产、防范电信诈骗普法宣传活动,累计开展蒙汉双语普法讲座5场,受众超1万人次。在她的推动下,乌拉特后旗实现了“牧区法治宣传全覆盖、未成年人保护全链条”的治理格局。
作为公诉人,孙凯将“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作为最高准则,扎根办案一线,累计办理各类刑事案件千余件,其中不乏涉黑涉恶、跨境犯罪等“骨头案”“钉子案”。在办理一起重大涉黑案件时,该案案卷达500余册、涉15个罪名,黑恶势力存续久、危害大。历时22天庭审,她率队与80余名辩护人较量,最终39人当庭认罪认罚,办案团队获评全区扫黑除恶先进集体。
“向管理要战斗力,是新时代检察工作的必答题。”孙凯牵头构建起“数据引领、质效并重、严管厚爱”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以常态化业务数据会商为抓手,精准剖析检察业务运行规律,对症破解制约效能提升的关键问题,推动各业务条线质效跃升。她主导制定《乌拉特后旗人民检察院案件质量评查办法》,在全市首创《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案件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创新构建覆盖检察官、助理、书记员的全链条考核体系,通过量化质效指标、压实办案责任,实现司法流程规范化、辅助人员管理精细化,相关经验被全市推广借鉴。
孙凯组织制定《乌拉特后旗人民检察院指导性、典型案例培育工作办法》,构建“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案件承办人”四级联动机制,从线索挖掘到文书打磨全程亲力亲为。乌拉特后旗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督促落实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自治区“沿边口岸检察”典型案例和“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成为基层治理样本,实现了“办理一案、培育一才、治理一片”的效果。通过数据赋能管理、案例引领实践,她以制度创新激活检察工作新动能,为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从“公诉席”到“检察长”,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司法”的初心。在孙凯的办公桌上,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忠诚、干净、担当”6个字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这是她贯穿职业生涯的注脚。她双管齐下抓能力与作风建设:一方面搭建“老带新”“传帮带”成长平台,组织模拟法庭、案例研讨等实战练兵;另一方面严守纪律红线,带头落实“三个规定”,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清单,净化干警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在她的带领下,乌拉特后旗人民检察院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干警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年底至2024年,短短一年多,3个集体、10名个人获旗级以上表彰,两人荣立自治区检察院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