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报道

【法治日报】“检察蓝”守护渭河源 甘肃渭源检察四位一体筑牢生态法治屏障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5/8/13 9:57:10
字号:A A    颜色:

□ 本报记者 赵志锋

□ 本报通讯员 许文莉

“早些年,河道里采砂车频繁作业,轰鸣声不断。如今,河水恢复清澈,娃娃们又能在河边摸鱼了。”近日,看着在渭河边嬉戏的孩童,甘肃省渭源县莲峰镇村民周玉来感慨道。

渭源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南少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渭源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近年来,县检察院立足检察职能,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理念融入生态保护全过程,构建起“惩治+修复+预防+治理”四位一体工作体系,用法治力量守护着渭河源的一河一溪、一草一木。

严打犯罪护生态

早年间,渭源县存在非法采砂现象,渭河两岸一些农田受到波及。在办理曹某某非法采砂案过程中,渭源县检察院检察官通过实地勘查、固定证据,不仅依法对曹某某提起公诉,还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判令其修复被破坏的耕地。

“现在砂坑变成良田,种上了马铃薯,这才是咱庄稼人想要的景象。”参与监督修复的村民代表徐国珍说。

渭源县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蒲汉杰介绍,县检察院始终保持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重点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采矿采砂、污染环境等突出犯罪,近年来,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刑事案件11件,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5件,公益诉讼案件149件。

2023年,针对邓某某、梁某某等3人非法捕猎中华蟾蜍案,渭源县检察院在批准逮捕的同时,联合林业部门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在案发地召开公开听证会,百余名村民现场旁听,让“家门口的法治课”成为生态保护的鲜活教材。

公益诉讼守防线

“以前灌溉渠里飘着农膜,在检察官的监督下,现在连田埂边的废旧地膜都被清干净了。”渭源县清源镇村民张华指着整洁的田垄对记者说。

渭源县检察院将公益诉讼检察作为生态保护的“利器”,针对渭河源水源地存在的非法养殖、农药化肥滥用等问题,近年来向县环保、农业农村部门发出检察建议38份,督促清理农膜1万余吨,拆除非法养鱼网箱400余格,恢复水域面积30余亩。

2023年,在渭河支流莲峰河治理中,检察官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6处非法倾倒生活垃圾点,立即启动公益诉讼程序,督促水务、环保部门和辖区人民政府在两个月内完成清理,并推动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

如今的莲峰河,再现“鱼翔浅底、岸芷汀兰”的美景。

“检察建议不是终点,而是守护的起点。”蒲汉杰介绍,针对矿产资源开发中“重许可、轻监管”问题,检察机关推动自然资源部门建立矿山生态动态监测机制,对全县废弃矿点开展补植复绿,种植云杉、侧柏2000余株。

协同共治聚合力

针对渭河源跨区域保护难题,渭源县检察院搭台建立陕甘两省6市28家基层院参与的渭河流域检察协作机制,在案件管辖、证据互认等方面形成合力。

“以前各部门各管一段,现在检察院牵头,治水护林拧成了一股绳。”渭源县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在“河(湖)长+检察长”联席会上说。

据介绍,渭源县检察院创新构建多元协同机制,与河长办、自然资源等6个部门签订协作协议,开展联合巡查28次,解决渭河保护跨领域问题15个。在“携手清四乱 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中,渭源县检察院联合公安、环保等部门,清理渭河沿岸“四乱”问题23处,拆除违建3000多平方米。

科技赋能提质效

“以前巡查靠脚力,一天跑不完一个山头,现在无人机一飞,10平方公里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渭源县检察院负责公益诉讼取证工作的检察干警姜晓燕指着屏幕上的航拍影像说。

渭源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苏渭军介绍,为破解公益诉讼调查中“人力不足、追踪困难、取证滞后”等难题,渭源县检察院构建“空中巡查+地面核查+数据联动”立体化模式,用无人机常态化航拍河道污染、耕地侵占等状况,累计完成90余次任务,发现线索38条,立案18件,让科技成为公益诉讼的“千里眼”。

“大数据一筛查,同类问题自动浮出水面,监督效率提高不止十倍。”苏渭军介绍,该院深耕数字检察赋能路径,整合12345政务平台、生态环保等多部门数据,2024年以来应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23个,发现生态保护、食药安全等领域线索200余条,办理案件45件。

“坚守生态防线,‘检察蓝’始终是渭河源坚实的底色。”南少伟表示,渭源县检察院将持续以法治之力破解生态难题,用心用情呵护青山绿水,让渭河滋养山川、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