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记
□ 周梦珠
整理完老法官宋福智的口述史料,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那叠厚厚的访谈记录簿上。纸上的字迹里,有70多年前的他骑着自行车奔波数十公里调解离婚案的风尘,有他揣着判决书和印章走进深山处理家暴案的脚印,还有那把伴随他走村入户的推剪——在这次“老中青座谈会”上,93岁的宋老摩挲着推剪说的那句“方便群众,也有利团结,只有跟群众心贴心了,才能把理讲到心坎上”,让我突然明白:我们拍这部专题片,不只是为了留存一段记忆,更是在打捞一种流淌在血脉里的法治智慧。
最初策划这场口述历史记录时,院里想的是“抢救”——宋老是新中国首批法院干警,亲历了我国基层司法从起步到发展的关键阶段,他脑子里装着的是“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十六字方针最鲜活的实践样本。但真正坐在座谈会现场,听宋老回忆1956年那起家暴案时,我才懂什么叫“历史的温度”。
“那会儿山里的村子偏,来回一趟得走两天山路。”宋老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字字清晰。女方起诉离婚,胳膊上、背上全是青紫的伤痕,说丈夫常年动手打人。宋老没急着开调解会,而是揣着卷宗住进了村里。白天跟着村干部串门,听街坊说这对夫妻的过往,看女方被打后躲在柴房哭的样子;晚上在油灯下记笔记,把群众说的“他喝醉了就打人”“她为了孩子忍了好多年”都一一记下。“家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摸透根由,也得让双方把心里的疙瘩解开。”他说这话时,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像在数当年走过的石阶。
调解那天在小院里,宋老先给男方念禁止虐待家庭成员的法律规定,又让他看女方胳膊上的伤,再请村里长辈说句公道话。男方最后蹲在地上道歉了,说“我不对,她想离就离吧”,女方也松了口。宋老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判决书和印章,“当场填好,蘸着印泥一盖,这婚就离了,乡亲们不用再翻山越岭跑法院去判决——方便群众啊!”宋老说。
拍专题片时,我们特意用动画还原了这个场景:手绘镜头里,老法官蹲在院子里调解,当场出判决盖公章。这和当代法官用“移动微法院”给当事人发电子文书的画面,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青年干警小康看完样片说:“原来‘让群众少跑腿’不是新提法,宋老那会儿就做到了。”
有人问我,现在都用智慧法院、在线调解了,翻这些老黄历有意义吗?宋老在座谈会上的回答,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当青年干警请教“现在的纠纷更复杂,老办法还管用吗”,他目光坚定地说:“办法会变,但‘和为贵’的理不变,‘接地气’的心不变。”我们整理他的口述资料时,总结了他当年的办案“四步法”——摸实情、找关键、借外力、重回访。如今,年轻法官们已经将这些经验融入审判实际中,延续着“把法庭开在群众心坎上”的传统。
那把推剪的故事,其实是宋老“接地气”的一个缩影。他说学理发就是为了“办案时能多跟群众说上几句话”,剪发时听来的家长里短,往往藏着纠纷的症结。但在专题片里,我们没有过多渲染这个细节,因为比起“会理发”,更重要的是他传递的那种理念:司法不是冷冰冰的裁决,而是热乎乎的沟通,是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解开他们心里的结。
拍摄结束后的一天,宋老给我转发了几篇年轻法官通过调解化解邻里纠纷的新闻链接,附言“看,这就传下去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做的这件事,本质上是在为司法精神“续脉”。从马锡五审判方式到新时代“枫桥经验”,从宋老的跋山涉水到现在的云法庭,变的是时代背景和技术手段,不变的是那种“把群众当亲人”的温度,是“就地化解矛盾”的智慧。
这场“历史打捞”还在继续。下一步,我们想把更多老法官的口述整理出来,建一个“调解智慧库”。或许若干年后,当年轻法官们翻看这些影像和文字时,能像今天的我们一样,从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故事里,读懂什么是司法为民的初心,什么是值得永远传承的东方智慧。这,大概就是我们拍这部专题片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