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5/11/3 11:34:28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 本报通讯员 法荣辉
在陕西汉中,有这样一位司法所所长,他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多年来成功化解各类纠纷数百起,被辖区群众亲切称为“身边的法律顾问”。
他就是汉中市汉台区司法局北关司法所所长、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王建勋。
“调解以劝导为主,在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愿意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条件下解决纠纷,实现法与情的融合。”说起调解,王建勋有说不完的话。在他看来,调解最重要的是沟通,而沟通的基础是倾听。通过倾听,理解当事人诉求,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依法依规调解,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最终达成共识。
去年6月的一个傍晚,正在值班的王建勋接到群众的紧急求助电话:“王所,快来!小区业主与保安发生争执,业主把保安打了。”挂断电话,王建勋立即赶往现场。当时,派出所民警和社区干部已经到场,正在劝解双方。
王建勋经过耐心倾听,详细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得知,这名业主在饮酒后与保安发生口角,继而动手打伤保安。该业主妻子患病、女儿在外地务工,平时邻里关系和睦,此次确实是酒后一时冲动。王建勋第一时间协调保安就医,并连夜联系上业主的女儿,通过释法说理、悉心沟通,成功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矛盾。
王建勋坦言,有些调解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调成的,可能需要3到5次的反复,甚至是背对背的调解,才能最终达成一致,“这就要求调解员不但有耐心,还要有恒心。”他说。
去年老旧小区改造期间,汉台区某小区多户居民家中出现漏水情况。由于远在外地的业主拒绝配合,物业与施工方又互相推诿,社区首次尝试调解未果,矛盾有激化趋势,甚至可能引发集体上访事件。
北关办事处及司法所获悉情况后,及时介入并着手调解处置。调解中,王建勋先耐心劝解稳定各方情绪,再通过实地调查,厘清各方责任,通过搭建调解平台,将当事各方一步步引向理性司法调处轨道,最终促使各方达成调解协议。至此,一场棘手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为群众挽回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担任司法所所长前,王建勋曾担任过村指导员、村党支部副书记、社区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在王建勋看来,前期的任职为自己做好群众工作、做好调解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北关街道地处中心城区,辖区包含16个社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超过19万人,而且业态丰富集中,矛盾易发复杂。而如今,在北关街道,一旦发生纠纷,群众首先想到的便是王建勋。
“群众一旦有纠纷,都来找你,你能忙得过来吗?”《法治日报》记者问。
“我肯定忙不过来啊,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嘛。”王建勋说。
面对辖区实际问题,北关司法所创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动员街道、社区干部、网格队伍等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建立了矛盾纠纷“红黄蓝”三色分级管控机制。针对辖区内因征地拆迁、邻里纠纷、家庭婚姻、物业纠纷、交通事故突出等问题,王建勋还探索出“社区党组织+调委会+调解员+律师服务”新模式,组织17名社区法律顾问轮驻街道法律服务站,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不仅如此,汉台区及北关街道在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运行的过程中,紧扣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等职能定位,注重培养更多像王建勋这样的“金牌”调解员。今年1月,经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北关街道党工委研究,在北关综治中心建立了“王建勋调解工作室”,并选拔26人组建调解人才库,细分为7支专业调解小分队,进一步充实了调解力量,助推辖区大局平安稳定。
据统计,3年来,王建勋指导社区调解矛盾纠纷368件,化解成功率达96%,亲自参与化解复杂疑难纠纷11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正如王建勋所说,调解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王建勋编写了《讲政治、能担当、善作为,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等教案,为基层干部和初任公务员进行专题辅导;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实现普法宣传无死角全覆盖,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打造过硬队伍,推动建立了高标准的“六室一站一栏”机构等。2021年,王建勋所在的北关司法所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