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崛围红叶记

来源: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5/11/10 10:34:47
字号:A A    颜色:

□ 苗伟

深秋的太原,总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灰雾,像是历史的尘烟尚未散尽。那日午后漫步汾河公园北段,忽见远处崛围山巅的舍利塔在绯红林海中若隐若现,如一支饱蘸朱砂的毛笔倒悬苍穹,心头一动,便决意去探访这“古晋阳八景”之首的“崛围红叶”。

车至呼延村山脚,仰头望去,六角七层的舍利塔已遥遥在望。这座塔始建年代存有宋、金两说,主流说法为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始建,历经明清修缮,虽带着些许风霜痕迹,却在黄栌丛中更显古朴。石阶如云梯蜿蜒入林,两旁黄栌丛生,枝叶交错。此时尚在山腰,叶色多是斑驳的绿,间或透出些许橘红,像少女羞赧腮边的胭脂。阳光从叶隙漏下,碎金般洒在青苔斑驳的石板上,脚步踏过,惊起几片早落的红叶,如蝶舞风前,悄无声息地没入草丛。

愈往上行,景致愈奇。黄栌的红渐渐浓烈起来,不再是零星的点缀,而是成了一片奔放的灼灼之色。那圆润的叶片如玛瑙般透亮,似火焰般燃烧,衬得山顶的舍利塔愈发庄严。至塔下细观,可见底层青石基座厚重沉稳,上层砖檐层层飞挑,每面佛龛中的石雕虽已模糊,却仍透着古雅韵致。凭栏远眺,方知“崛围”之形——群山如涛,环抱成巨瓮,红叶与宝塔便是瓮中最珍贵的宝藏。几位拄杖的老者指着塔身斑驳的铭文低语:“这塔原是为供奉舍利而建,抗战时僧人为躲避战火,悄悄将舍利转移到了一旁的多福寺,如今塔中已无留存……”

忽忆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此刻的红叶何尝不是如此?光与影在此交织成趣:向阳处明艳如锦,背阴处沉静如黛;风动时,万叶翻飞,似千帆竞渡;静立时,又如凝固的焰火,绚烂而庄严。一叶飘落掌心,圆润可爱,边缘微卷,似倦了的蝶翼。想来它从春芽初绽,历暑热、经秋风,至今日红透,恰如人之一生,青涩渐褪,终得圆满。这红,不是凋零前的哀歌,而是生命极致的礼赞。

下山时择了缓坡,偶遇一对本地夫妇,闲谈间又说起傅山旧事。世人谓先生“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其风骨犹如此山红叶,愈寒愈艳。山腰有碑林残迹,虽斑驳难辨,却似有墨香隐隐浮动。傅山曾在《红叶楼》中咏“彻夜醉霜红”,这“醉”字极妙:红叶醉霜,人醉红叶,古今情怀在此刻贯通。一群孩童嬉笑着追逐落叶,将黄栌叶编成花环戴在头上,脸颊映得红扑扑的,宛如秋日里跃动的火苗。他们的笑声清脆,惊起了林间栖息的寒鸦,扑棱棱飞向天际,翅影划过红霞,竟分不清是鸟羽染了叶色,还是叶色浸透了长空。

又闻崛围红叶与别处不同,因土质含铁丰富,加之黄栌成片生长,红得格外厚重磅礴。恰如太原这座古城,历经战火沧桑,底蕴反倒愈发深沉。回头再望,山顶舍利塔的剪影映着暮天,飞鸟归林,红叶在渐暗的光线中化作墨紫,如夜曲前的余韵。游人散尽,山寂寂无声,唯余风过林梢的沙沙声,似在与天地对话。

暮色笼罩,山道上已少见游人。我独坐半山亭中,看最后几缕夕照在红叶上徘徊不去,将圆润的叶片照得透明,宛如一盏盏小的红灯笼。远处传来窦大夫祠的钟声,浑厚悠远,在群山间回荡,与红叶的簌簌声相应和,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

忽然注意到亭角一株不起眼的小黄栌,不过一人高,枝叶却红得格外纯粹。它生在石缝间,根须裸露,却依然挺立,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这让我想起宋代杨万里“小枫一夜偷天酒”的诗句——这抹红,莫不是偷饮了天上的琼浆?抑或大地酝酿了整整三季,才酿出这一树醉人的颜色?

下山路上,月光已悄然升起。银辉洒在红叶上,竟幻化出奇异的色彩——不再是白日的炽热,而是一种内敛的、带着神秘感的紫红。叶片上的水珠在月光下闪烁,像是散落的星辰。此刻的崛围山,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展现出另一种静谧的美。我不禁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山脚处,一个老农正在收拾卖山货的摊子。见我驻足,便递来一杯黄栌叶茶:“霜降后采的,用崛围山的红叶窨制,尝尝?”茶水入喉,初时微苦,继而回甘,竟真有几分秋叶的韵味。老农笑道:“这茶啊,得用经霜的黄栌叶,才够味。”我忽然明白,红叶之美,不仅在于它的绚烂,更在于它历经风霜后的从容。就像这茶,苦过方知甘来。

归途车上,恍觉红叶已烙在心间。它不似春花争宠,不效夏木喧哗,只待秋霜洗礼,方展本色。人生际遇,何尝不需这般沉淀?少年时或如绿叶蓬勃,中年后方得阅历染就的绛红——那是挫折淬炼的韧性,是时光雕琢的醇厚。

夜幕垂落,车窗外崛围山隐入黑暗,唯有记忆中的红叶依旧灼灼。若他日有缘,当再访此山,携一壶清茶,坐于黄栌树下,听风品叶,或许能更深地读懂——何为“霜叶红于二月花”,何为“彻夜醉霜红”。

(作者单位:山西省司法厅)